> 内容营销栈 > 衣轻裘:为什么客户在微信和你聊得很好,却总是不了了之?其实是这个环节断档

衣轻裘:为什么客户在微信和你聊得很好,却总是不了了之?其实是这个环节断档

很多销售和老板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
客户加了你,聊得挺顺畅的,对方也很配合,甚至还主动说“我再考虑一下”。

你心里想:“八成稳了”。

结果——过了几天,客户就没了下文。

不删除你,但就是不回复。你再去问,对方也只是嗯嗯啊啊。

这时候心里特别难受:明明聊得不错,为什么就断了?

绝大多数人会归因于“客户没预算”、“客户没时间”,甚至干脆认为“客户没诚意”。

但真相往往是:
👉 不是客户没需求,而是你没给客户一个持续走下去的路径。

换句话说,你的跟进节奏断档了。

客户的购买旅程,本身就是一个“热度曲线”。

刚开始有兴趣,但如果在关键节点没被触达,就会迅速降温;一旦冷掉,再想点燃就很难了。

那你可能会说了,“跟进”这么简单的营销常识,难道企业不懂?

很多营销团队其实并不是不懂“客户要分阶段跟进”。

培训课上早就学过“客户分层管理”、“意向度分级”、“销售漏斗推进”。可为什么,真正落地的时候,效果总是寥寥?

核心原因有三个:

  1. 节奏感没有具体化
    分类是做了,但缺乏一套明确的动作节奏。于是执行就变成:今天聊两句,明天想不起来,后天一忙就忘了。客户还是照样掉。

  2. 销售缺乏抓手
    团队告诉销售“要培养信任”“要解决顾虑”,但没给出具体的话术或动作模型。结果销售只能回到老路:要么闲聊太久拖垮,要么急着推产品吓跑。

  3. 过程无法量化复盘
    很多老板只看成交结果,却没有跟踪“客户在哪个阶段掉的”。没有反馈,团队就以为“客户没意向”,而不是意识到“节奏断档”。

所以,不是大家不懂,而是 懂和做到之间有一条巨大的执行鸿沟。

真正能跑通的团队,靠的不是更复杂的理论,而是一份能照着走的节奏图,把模糊的“分阶段”变成具体可执行的动作。

而且,客户在不同阶段,需要的推进方式完全不同,就拿通用型的4阶段来说吧:

  • 初识阶段:信任比推销更重要
    一上来就急着卖,客户只会屏蔽你。重点是让他觉得“你跟别人不一样”。

  • 兴趣阶段:用案例和洞察稳住兴趣
    客户表现出兴趣时,最怕你立刻甩方案报价。更好的方式是给他一个小案例、一个行业对比,让他感受到“原来你懂”。

  • 考虑阶段:帮客户解决顾虑
    这时客户不是没兴趣,而是怕出错。你需要给安全感:别人用了效果如何?如果没效果怎么办?

  • 临门一脚阶段:需要一个触发器
    很多客户其实已动心,只缺最后一脚。这里要有机会窗口,比如“下周前报名还能参与内训”。

如果你在任何一个阶段“节奏断掉”,客户就会从你的“热度曲线”里滑走。

举个小例子,

之前有个企业,他们销售习惯是聊两句就甩报价,客户要么沉默,要么拖着不回。

后来帮他们设计了一个“分阶段节奏”:前期只分享行业洞察,中期用案例对标,后期才提出合作。

结果,原本聊到第2天就消失的客户,现在能持续聊上三四周,甚至有客户在第63天才成交。

看似“拖”,但因为有跟进节奏在,最后反而成了他们最稳定的业绩来源。

一个小提醒

客户不是被“说服”的,而是被你在对的节奏里“带”出来的。

如果你总觉得“聊得不错,但最后断了”,大概率是跟进节奏断档。

之前我整理过一份《90天客户跟进节奏图》,也有《沉默客户再激活的7个切入口》,很多朋友要过。
有意思的是:有些人只是机械照着表格发信息,结果客户没啥反应;
但也有人边用边结合自己客户的情况灵活调整,第二个月就复活了几个原本沉默的线索。

同样一份图,效果差距就在于能不能理解背后的逻辑,灵活用。

如果你在微信私域里的跟进节奏也出现断档的问题,可以在本月关注我后续出刊的<序列派.认知通讯>,第一阶段50期的内容规划,将让你从微信私域的混乱运营中,找到最清晰的操作方向和落地实操方法。

做个小调查,你在私域中那个环节做的很难受,想要实操方法亟待解决的,可以在文末留言!我会将你的痛点解决方案放在序列派通讯里,给你做优先优化!

PS:需要节奏图的朋友,请关注公众号后后台私信留言关键词:节奏,我发你一份,记住,不是在本文章末尾的留言处留言。

ps:营销序列不像一次性落地页,它是一个不断被客户反馈、销售感知共同作用的系统。
除了对整套话术序列的分析,如果你的卡点是不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单条话术,不知道自己写的一条话术效果怎么样?没关系,关注我即将开发上线的序列话术分析系统,让你发出的每条话术,都能提前评估你的话术到底给不给力。
衣轻裘:为什么客户在微信和你聊得很好,却总是不了了之?其实是这个环节断档
注:很多朋友可能迷恋营销技巧,但技巧要有效,有个重要前提,"执行是基础"。即使我们放出来的这些结构技巧,也不过是从上百次的服务企业的实战场景里打磨的,而有的朋友能举一反三,用起这些结构得心应手,自然也是在其自己的场景里磨合后的效果。因为我们从不信奉所谓的"万能话术"!
PS:如果你也想把"营销序列"系统地用进日常运营和销售里,可以订阅《序列派通讯》:50期完整洞察结构 + 方法模型 + 参考示例。(订阅咨询?请关注公号后发消息即可)。另有《序列派.IFVAM》话术智能体体验。

这套内容给真正想系统掌握方法的人。直接应用在你的销售触点,让每一次跟进都精准有力。

衣轻裘:为什么客户在微信和你聊得很好,却总是不了了之?其实是这个环节断档

温馨提示:不要死背话术。先判断场景,再套结构,必要时只发“半句话”,留个口子让客户去接。

无论在任何场景下,销售都不是运气,而是系统动作。而80%的销售焦虑,都源于缺少系统化执行和触点策略。
现在开始,你也可以把“运气单”变成“稳定单”。
 

想要订阅通讯的会员,请记得关注公众号后,私信领取“《私域朋友圈内容结构清单(高信任转化版)☞《沉默客户激活钩子清单(深度版)”☞《客户进阶判断表(深度版)》。

我想提醒一下☞

客户转化不是靠一条爆款文章、一个话术就能解决的,它是一条从第一触达开始,就被精心设计的体验线。
三线驱动,就是让你的客户一直走在通往成交的路上,不掉队、不迷路。

而如果你想直接拿到所有方法论和可落地的工具,那本精华就是你最快的捷径。

衣轻裘:为什么客户在微信和你聊得很好,却总是不了了之?其实是这个环节断档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end-

不限于认知,不限于技术。客池vam系统已完善(尤其是我钟意的csop营销序列)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:获客低效和成交转化率低。基于内容最佳实践和营销自动化技术,解决企业常见的这最大的两个痛点。有这方面问题的老板可以关注公众号,私信留下微信联系方式,注明需求。大方的来索求解决方案,也可直接合作将方案落地。
或者也可以在我的《营销序列》2025内享版中找到你的答案。
衣轻裘:为什么客户在微信和你聊得很好,却总是不了了之?其实是这个环节断档
*《营销序列》2025内享版*
>没有达到预期的客户转化率,可能没操作好这三点 

>这东西只要跑通一次,你就能科学的进入自动成单系统
你丢掉的95%客户线索,原来还能救活?
为什么客户在微信和你聊得很好,却总是不了了之?其实是这个环节断档
客户微信聊了10句还是不开口?我用这7个话术让他们主动提需求
如何用案例实现激活,并建立“你能搞定我”这种心理信任?从这4个触发点搞定
为什么序列比爆点更重要?我用这5步结构替代爆点投喂
我的有效引流 = “三有一无”模型拆解法,你试试
为什么发朋友圈没产生转化?你可能把“价值”藏太深了,应该用这个方法。
一句话就能判断客户是“好奇”还是“意向成交”
客户加你却不回?我用这个结构化引导公式激活
让客户在脑子里看得见自己改变后的样子,只需要一个"强效结构"
很简单,把客户转化这件事儿,从感性转为理性
为什么客户看了3条还不回?你以为他沉默,其实他在“判断”
>在不理你和删除你之间,你该推客户一把
>真普遍,79% 的营销线索从未转化为销售
>你熟知的营销漏斗,或许过时了
>你对拓客工具的误解有多深?
>这个角色,揭开了"路人转粉"的秘密
>让客户主动过来攀谈? 你得先搞定这两个步骤
>让客户选择你而不是竞争对手,搞懂这个词就行
>你的营销不够落地很大概率是没有处理好这三个版块
微信频繁发消息,真的会吓跑客户吗?销售怕打扰,其实是没抓到这条规律
照着销冠说的"话术"去聊微信,客户却不买账?三步快速检验,你应该这样抄
真正拖垮团队转化率的,不是业绩最差的销售,而是缺少这种"基本盘"打法
客户多久不回复,就算“死单”?客户沉默背后的三层逻辑与复活方法
>客户分层,一个内容精准打击的活靶子
>短视频询盘背后的操作逻辑是什么
>[线索背后的秘密]我没有粉丝、没有观众,要如何创造流量让人进到我的销售漏斗?
>如何引导客户向更高价值的成交转化
>反复触达客户的成本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低
>你想培训自己的销售团队,这事儿挺奢侈的(给老板说的)
>一批美业门店老板,开始悄悄走"这条少有人走的路

衣轻裘:为什么客户在微信和你聊得很好,却总是不了了之?其实是这个环节断档:等您坐沙发呢!

发表评论

表情
还能输入210个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