衣轻裘:为什么客户在微信和你聊得很好,却总是不了了之?其实是这个环节断档
很多销售和老板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
客户加了你,聊得挺顺畅的,对方也很配合,甚至还主动说“我再考虑一下”。
你心里想:“八成稳了”。
结果——过了几天,客户就没了下文。
不删除你,但就是不回复。你再去问,对方也只是嗯嗯啊啊。
这时候心里特别难受:明明聊得不错,为什么就断了?
绝大多数人会归因于“客户没预算”、“客户没时间”,甚至干脆认为“客户没诚意”。
但真相往往是:
👉 不是客户没需求,而是你没给客户一个持续走下去的路径。
换句话说,你的跟进节奏断档了。
客户的购买旅程,本身就是一个“热度曲线”。
刚开始有兴趣,但如果在关键节点没被触达,就会迅速降温;一旦冷掉,再想点燃就很难了。
那你可能会说了,“跟进”这么简单的营销常识,难道企业不懂?
很多营销团队其实并不是不懂“客户要分阶段跟进”。
培训课上早就学过“客户分层管理”、“意向度分级”、“销售漏斗推进”。可为什么,真正落地的时候,效果总是寥寥?
核心原因有三个:
-
节奏感没有具体化
分类是做了,但缺乏一套明确的动作节奏。于是执行就变成:今天聊两句,明天想不起来,后天一忙就忘了。客户还是照样掉。 -
销售缺乏抓手
团队告诉销售“要培养信任”“要解决顾虑”,但没给出具体的话术或动作模型。结果销售只能回到老路:要么闲聊太久拖垮,要么急着推产品吓跑。 -
过程无法量化复盘
很多老板只看成交结果,却没有跟踪“客户在哪个阶段掉的”。没有反馈,团队就以为“客户没意向”,而不是意识到“节奏断档”。
所以,不是大家不懂,而是 懂和做到之间有一条巨大的执行鸿沟。
真正能跑通的团队,靠的不是更复杂的理论,而是一份能照着走的节奏图,把模糊的“分阶段”变成具体可执行的动作。
而且,客户在不同阶段,需要的推进方式完全不同,就拿通用型的4阶段来说吧:
-
初识阶段:信任比推销更重要
一上来就急着卖,客户只会屏蔽你。重点是让他觉得“你跟别人不一样”。 -
兴趣阶段:用案例和洞察稳住兴趣
客户表现出兴趣时,最怕你立刻甩方案报价。更好的方式是给他一个小案例、一个行业对比,让他感受到“原来你懂”。 -
考虑阶段:帮客户解决顾虑
这时客户不是没兴趣,而是怕出错。你需要给安全感:别人用了效果如何?如果没效果怎么办? -
临门一脚阶段:需要一个触发器
很多客户其实已动心,只缺最后一脚。这里要有机会窗口,比如“下周前报名还能参与内训”。
如果你在任何一个阶段“节奏断掉”,客户就会从你的“热度曲线”里滑走。
举个小例子,
之前有个企业,他们销售习惯是聊两句就甩报价,客户要么沉默,要么拖着不回。
后来帮他们设计了一个“分阶段节奏”:前期只分享行业洞察,中期用案例对标,后期才提出合作。
结果,原本聊到第2天就消失的客户,现在能持续聊上三四周,甚至有客户在第63天才成交。
看似“拖”,但因为有跟进节奏在,最后反而成了他们最稳定的业绩来源。
一个小提醒
客户不是被“说服”的,而是被你在对的节奏里“带”出来的。
如果你总觉得“聊得不错,但最后断了”,大概率是跟进节奏断档。
之前我整理过一份《90天客户跟进节奏图》,也有《沉默客户再激活的7个切入口》,很多朋友要过。
有意思的是:有些人只是机械照着表格发信息,结果客户没啥反应;
但也有人边用边结合自己客户的情况灵活调整,第二个月就复活了几个原本沉默的线索。
同样一份图,效果差距就在于能不能理解背后的逻辑,灵活用。
如果你在微信私域里的跟进节奏也出现断档的问题,可以在本月关注我后续出刊的<序列派.认知通讯>,第一阶段50期的内容规划,将让你从微信私域的混乱运营中,找到最清晰的操作方向和落地实操方法。
做个小调查,你在私域中那个环节做的很难受,想要实操方法亟待解决的,可以在文末留言!我会将你的痛点解决方案放在序列派通讯里,给你做优先优化!
PS:需要节奏图的朋友,请关注公众号后后台私信留言关键词:节奏,我发你一份,记住,不是在本文章末尾的留言处留言。

这套内容给真正想系统掌握方法的人。直接应用在你的销售触点,让每一次跟进都精准有力。

温馨提示:不要死背话术。先判断场景,再套结构,必要时只发“半句话”,留个口子让客户去接。
想要订阅通讯的会员,请记得关注公众号后,私信领取“《私域朋友圈内容结构清单(高信任转化版)☞《沉默客户激活钩子清单(深度版)”☞《客户进阶判断表(深度版)》。
客户转化不是靠一条爆款文章、一个话术就能解决的,它是一条从第一触达开始,就被精心设计的体验线。
三线驱动,就是让你的客户一直走在通往成交的路上,不掉队、不迷路。
而如果你想直接拿到所有方法论和可落地的工具,那本精华就是你最快的捷径。

-end-



衣轻裘:为什么客户在微信和你聊得很好,却总是不了了之?其实是这个环节断档:等您坐沙发呢!